挑戰GPS 天上又多了顆“北斗星”
發布日期: 2007-4-15 信息來源: 華西都市報 作者: 新華社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昨日成功發射第5顆北斗導航衛星 預計2008年我國逐步建成自己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4月14日,我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一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太空,這是第5顆升空的北斗導航衛星。在未來一段時間里,我國還將陸續發射系列衛星,預計在2008年左右滿足中國及周邊地區用戶對衛星導航系統的需求,并進行系統組網和試驗,逐步建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這個可以覆蓋亞洲周圍國家的衛星導航系統,將隨之成為世界四大全球導航定位系統之一。
14日4時11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一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太空。約14分鐘后,星箭分離。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的數據表明,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這次發射的北斗導航衛星(COMPASS-M1),是中國北斗導航系統(COMPASS)建設計劃的一顆衛星,飛行在高度為21500千米的中圓軌道。這顆衛星的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自行研制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進入新的發展建設階段。衛星導航系統為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自主研制生產衛星導
航系統。
據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我國曾于2007年2月3日在西昌成功發射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衛星升空后,因太陽帆板展開時發生故障,造成衛星不能正常運行。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會同有關單位,認真分析衛星故障,科學制定搶救方案。經過60天鏖戰,衛星測控中心科技人員攻克多項技術難關,成功排除北斗導航試驗衛星星上故障。目前,衛星運行姿態良好,星上儀器工作正常。
我國將在未來幾年里陸續發射系列北斗導航衛星,計劃2008年左右滿足中國及周邊地區用戶對衛星導航系統的需求,并進行系統組網和試驗,逐步擴展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這次發射的衛星和用于發射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制。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97次飛行。
35顆衛星組成北斗導航系統
2000年10月31日、12月21日、2003年5月25日和2007年2月3日,我國曾成功將4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送入太空,建成了北斗導航試驗系統。這個系統具備在中國及其周邊地區范圍內的定位、授時、報文和GPS廣域差分功能,并已在測繪、電信、水利、交通運輸等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正在建設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空間段由5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組成,提供開放服務和授權服務。開放服務是在服務區免費提供定位、測速和授時服務,定位精度為10米,授時精度為50納秒,測速精度為0.2米/秒。授權服務是向授權用戶提供更安全的定位、測速、授時和通信服務以及系統完好性信息。
這個系統將主要用于國家經濟建設,為交通運輸、氣象、石油、海洋、森林、通信、公安等部門以及其他特殊行業提供高效的導航定位服務。
各國導航系統
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GPS是一個全球性、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導航定位和時間傳遞系統。空間部分由24顆衛星組成。它是一個軍民兩用系統,提供兩個等級的服務。
俄羅斯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俄羅斯計劃用20年時間發射76顆GLONASS衛星。GLONASS未達到GPS的導航精度。其應用普及情況遠不及GPS。前一時期由于經濟困難無力補網,原來在軌衛星陸續退役,目前在軌道上只有6顆星可用,只能與GPS聯合使用。
歐洲伽利略導航衛星系統計劃歐洲1999年初正式推出伽利略導航衛星系統計劃。該方案由21顆以上中高度圓軌道核心星座組成,另加3顆覆蓋歐洲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輔以GPS和本地差分增強系統,首先滿足歐洲需求,位置精度達幾米。
美國獨霸地位受到各國挑戰
美國建立的GPS是第一個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它引起人們關注是在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當中,衛星在那次實戰中的作用發生了性質上的改變,從輔助變為主導,從被動變為主動(主動不僅表現在它與具體作戰行動和武器打擊直接結合,而且表現在它直接成為某種攻擊武器),從單一功能變成多功能。到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時,美軍使用精確制導武器的比例比海灣戰爭增加了近100倍。“精確打擊時代”的來臨,使戰爭的規則也隨之發生改變,誰能料敵于前,從而一擊必殺,誰就能掌控現代戰爭的主導權。而這種能力取得的關鍵就在于提高自身對戰爭要素(裝備、監控、環境等)精確導引的能力和摧毀敵方對這種能力的掌握。
20世紀90年代,美國開放了GPS民用領域,截至目前,衛星導航定位市場已經演變為每年價值近千億美元的一系列全球性產業鏈和戰略合作關系。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整體經濟發展已經不由自主地被捆在美國的這輛戰車上。GPS在民用領域的影響力甚至已經超越了其最初的軍事色彩。
為繼續推進GPS在軍民領域這種獨霸式的地位,美國政府除宣布將進一步提高民用C/A碼(距離信號編碼)精度外,正繼續完善GPS系統。據預計,首顆GPS—3衛星將于2013年發射,GPS—3的信號發射功率將提高100倍,信號抗干擾能力提高1000倍以上,定位精度提高到0.2米至0.5米,可使衛星制導彈藥的精度達到1米以內。
面對這種居高臨下的強勢,包括俄、歐、中、印在內的世界主要科技體選擇了獨立發展、聯合生存的道路,其中歐洲的“伽利略”計劃成為主要節點,除中、俄積極參與外,印度將要發展的以6到7顆衛星組成的南亞區域衛星導航系統也選擇了與“伽利略”的合作。此外,為減少對GPS的依賴,中、印、德等國都發展了GPS/GLONASS兼容接收系統。
與此同時,中國也開始大力推動“北斗”系統的戰略發展,2005年9月,中國發改委、國防科工委聯合發出通知,正式將“北斗”導航系統建設列為國家基礎建設規劃。據報道,“北斗一號”總設計師、國家高軌道通訊衛星首席專家、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范本堯表示,2010年前,集無源和有源定位于一體的我國導航定位系統———二代“北斗”將建成。屆時,國民經濟各領域都將從中獲得更大的效益。
對比GPS 北斗系統有五大優勢
從目前四大衛星導航系統的競爭格局看,美國開發的世界上第一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PS無疑還是占據主導地位,但它的優勢正在被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系統和歐盟的伽利略系統以及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所取代。從技術和應用前景上看,四大系統各有優劣,如果說GPS勝在成熟,伽利略勝在精準,那么格洛納斯的最大價值就在于抗干擾能力強,而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優勢則在于互動性和開放性。
北斗星通衛星導航技術公司總裁周儒欣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承,美國GPS系統歷時16年,耗資120億美元,而北斗系統是我們用很少投資建成的區域性衛星導航定位系統,GPS系統技術確實比我們先進。但是,應當說北斗系統不僅解決了我國有無自主導航系統的問題,同時與其他導航定位系統比較,它有獨特的優勢和廣闊的應用前景,有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北斗系統主要有三大功能:快速定位,為服務區域內的用戶提供全天候、實時定位服務,定位精度與GPS相當;短報文通信,一次可傳送多達120個漢字的信息;精密授時,精度達20納秒。
此外,北斗應用還有五大優勢。一、它同時具備定位與通訊功能,不需要其他通訊系統支持。而GPS只能定位。二、覆蓋范圍大,沒有通訊盲區。北斗系統覆蓋了中國及周邊國家和地區,不僅可為中國、也可為周邊國家服務。三、特別適合于集團用戶大范圍監控管理和數據采集用戶數據傳輸應用。四、融合北斗導航定位系統和衛星增強系統兩大資源,因此也可利用GPS使之應用更加豐富。五、自主系統,安全、可靠、穩定,保密性強,適合關鍵部門應用。
專家預測,到2008年北斗系統的用戶將達到30萬,直接產值達35億元,占中國導航定位產業的20%左右,由它帶動的相關產業將達數百億元。
據新華社、《國際先驅導報》、《中國航空報》
4月14日,我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一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太空,這是第5顆升空的北斗導航衛星。在未來一段時間里,我國還將陸續發射系列衛星,預計在2008年左右滿足中國及周邊地區用戶對衛星導航系統的需求,并進行系統組網和試驗,逐步建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這個可以覆蓋亞洲周圍國家的衛星導航系統,將隨之成為世界四大全球導航定位系統之一。
14日4時11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一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太空。約14分鐘后,星箭分離。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的數據表明,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這次發射的北斗導航衛星(COMPASS-M1),是中國北斗導航系統(COMPASS)建設計劃的一顆衛星,飛行在高度為21500千米的中圓軌道。這顆衛星的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自行研制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進入新的發展建設階段。衛星導航系統為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自主研制生產衛星導
航系統。
據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我國曾于2007年2月3日在西昌成功發射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衛星升空后,因太陽帆板展開時發生故障,造成衛星不能正常運行。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會同有關單位,認真分析衛星故障,科學制定搶救方案。經過60天鏖戰,衛星測控中心科技人員攻克多項技術難關,成功排除北斗導航試驗衛星星上故障。目前,衛星運行姿態良好,星上儀器工作正常。
我國將在未來幾年里陸續發射系列北斗導航衛星,計劃2008年左右滿足中國及周邊地區用戶對衛星導航系統的需求,并進行系統組網和試驗,逐步擴展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這次發射的衛星和用于發射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制。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97次飛行。
35顆衛星組成北斗導航系統
2000年10月31日、12月21日、2003年5月25日和2007年2月3日,我國曾成功將4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送入太空,建成了北斗導航試驗系統。這個系統具備在中國及其周邊地區范圍內的定位、授時、報文和GPS廣域差分功能,并已在測繪、電信、水利、交通運輸等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正在建設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空間段由5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組成,提供開放服務和授權服務。開放服務是在服務區免費提供定位、測速和授時服務,定位精度為10米,授時精度為50納秒,測速精度為0.2米/秒。授權服務是向授權用戶提供更安全的定位、測速、授時和通信服務以及系統完好性信息。
這個系統將主要用于國家經濟建設,為交通運輸、氣象、石油、海洋、森林、通信、公安等部門以及其他特殊行業提供高效的導航定位服務。
各國導航系統
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GPS是一個全球性、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導航定位和時間傳遞系統。空間部分由24顆衛星組成。它是一個軍民兩用系統,提供兩個等級的服務。
俄羅斯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俄羅斯計劃用20年時間發射76顆GLONASS衛星。GLONASS未達到GPS的導航精度。其應用普及情況遠不及GPS。前一時期由于經濟困難無力補網,原來在軌衛星陸續退役,目前在軌道上只有6顆星可用,只能與GPS聯合使用。
歐洲伽利略導航衛星系統計劃歐洲1999年初正式推出伽利略導航衛星系統計劃。該方案由21顆以上中高度圓軌道核心星座組成,另加3顆覆蓋歐洲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輔以GPS和本地差分增強系統,首先滿足歐洲需求,位置精度達幾米。
美國獨霸地位受到各國挑戰
美國建立的GPS是第一個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它引起人們關注是在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當中,衛星在那次實戰中的作用發生了性質上的改變,從輔助變為主導,從被動變為主動(主動不僅表現在它與具體作戰行動和武器打擊直接結合,而且表現在它直接成為某種攻擊武器),從單一功能變成多功能。到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時,美軍使用精確制導武器的比例比海灣戰爭增加了近100倍。“精確打擊時代”的來臨,使戰爭的規則也隨之發生改變,誰能料敵于前,從而一擊必殺,誰就能掌控現代戰爭的主導權。而這種能力取得的關鍵就在于提高自身對戰爭要素(裝備、監控、環境等)精確導引的能力和摧毀敵方對這種能力的掌握。
20世紀90年代,美國開放了GPS民用領域,截至目前,衛星導航定位市場已經演變為每年價值近千億美元的一系列全球性產業鏈和戰略合作關系。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整體經濟發展已經不由自主地被捆在美國的這輛戰車上。GPS在民用領域的影響力甚至已經超越了其最初的軍事色彩。
為繼續推進GPS在軍民領域這種獨霸式的地位,美國政府除宣布將進一步提高民用C/A碼(距離信號編碼)精度外,正繼續完善GPS系統。據預計,首顆GPS—3衛星將于2013年發射,GPS—3的信號發射功率將提高100倍,信號抗干擾能力提高1000倍以上,定位精度提高到0.2米至0.5米,可使衛星制導彈藥的精度達到1米以內。
面對這種居高臨下的強勢,包括俄、歐、中、印在內的世界主要科技體選擇了獨立發展、聯合生存的道路,其中歐洲的“伽利略”計劃成為主要節點,除中、俄積極參與外,印度將要發展的以6到7顆衛星組成的南亞區域衛星導航系統也選擇了與“伽利略”的合作。此外,為減少對GPS的依賴,中、印、德等國都發展了GPS/GLONASS兼容接收系統。
與此同時,中國也開始大力推動“北斗”系統的戰略發展,2005年9月,中國發改委、國防科工委聯合發出通知,正式將“北斗”導航系統建設列為國家基礎建設規劃。據報道,“北斗一號”總設計師、國家高軌道通訊衛星首席專家、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范本堯表示,2010年前,集無源和有源定位于一體的我國導航定位系統———二代“北斗”將建成。屆時,國民經濟各領域都將從中獲得更大的效益。
對比GPS 北斗系統有五大優勢
從目前四大衛星導航系統的競爭格局看,美國開發的世界上第一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PS無疑還是占據主導地位,但它的優勢正在被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系統和歐盟的伽利略系統以及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所取代。從技術和應用前景上看,四大系統各有優劣,如果說GPS勝在成熟,伽利略勝在精準,那么格洛納斯的最大價值就在于抗干擾能力強,而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優勢則在于互動性和開放性。
北斗星通衛星導航技術公司總裁周儒欣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承,美國GPS系統歷時16年,耗資120億美元,而北斗系統是我們用很少投資建成的區域性衛星導航定位系統,GPS系統技術確實比我們先進。但是,應當說北斗系統不僅解決了我國有無自主導航系統的問題,同時與其他導航定位系統比較,它有獨特的優勢和廣闊的應用前景,有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北斗系統主要有三大功能:快速定位,為服務區域內的用戶提供全天候、實時定位服務,定位精度與GPS相當;短報文通信,一次可傳送多達120個漢字的信息;精密授時,精度達20納秒。
此外,北斗應用還有五大優勢。一、它同時具備定位與通訊功能,不需要其他通訊系統支持。而GPS只能定位。二、覆蓋范圍大,沒有通訊盲區。北斗系統覆蓋了中國及周邊國家和地區,不僅可為中國、也可為周邊國家服務。三、特別適合于集團用戶大范圍監控管理和數據采集用戶數據傳輸應用。四、融合北斗導航定位系統和衛星增強系統兩大資源,因此也可利用GPS使之應用更加豐富。五、自主系統,安全、可靠、穩定,保密性強,適合關鍵部門應用。
專家預測,到2008年北斗系統的用戶將達到30萬,直接產值達35億元,占中國導航定位產業的20%左右,由它帶動的相關產業將達數百億元。
據新華社、《國際先驅導報》、《中國航空報》